第(2/3)页 保罗安格尔一脸高兴。 作为国际性的作家交流平台,“国际写作计划”虽然也邀请功成名就的作家参加,但他们更希望把名额留给尚在成长中的年轻作家。 “保罗,我还有个想法。” 聂华灵说:“这个译者要不也加进来?” 保罗安格尔明白她说的不是迈克,而是白若雪,沉吟片刻,“我同意,一个大学生能翻译到这种水准,自身的文学水平肯定也不赖,就是不知道他们那边的学校,会不会答应?” “事在人为,我们邀请我们的。” 聂华灵笑了笑,“到时候再说。” 保罗安格尔也不反对,重新拿起《拯救大兵瑞恩》,心里非常期待这个方言的到来。 “我现在就去写邀请函。” 聂华灵走到桌前,写给华夏作协的邀请信,已经写好了几封信,比如茹芷鹃。 “你们两位来爱荷华的费用,包括了裴竹章先生捐赠五千美刀,其中就有你们的路费。 不足之数,由‘国际写作计划’补上。 大约四五千美刀,是我丈夫,保罗向企业、私人募来之款…… 爱城是大学城,很美,来过的人,都很喜欢,届时,希望你们可以带写作计划来美国。” 书信的结尾写着时间,3月7日。正当信漂洋过海地寄到燕京的同时,方言一个人南下沪市,正坐在上影厂的会议室里。 此时,召开着《高山下的环》的剧本研讨会,到场的除了李村葆、谢缙、吴贻躬他们,电影局的领导也来了,包括局长石方雨。 不仅仅因为石方雨是从上影厂调上去的,也是上级单位对《高山下的环》极其重视。 “我看讨论的也差不多了,如果同志们没有什么其他意见的话,就先这么定下来。” 石方雨左看看,右看看。 方言笑而不语,合上本子。 “接下来就要辛苦方老师了。” 吴贻躬盯着他看,说这几天在上影厂招待所小住,和谢缙、李村葆把剧本彻底改好。 “您放心,我一定尽快改出来。” 方言表面平静,内心惊喜。 石方雨道:“到时候,改好的剧本就刊登在《解放jun文艺》最新一期的头版位置。” 又过了半小时,研讨会告一段落。 方言刚站起身,就被石方雨、吴贻躬他们喊了过去,继续开小会,首先聊到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在燕京电视台的试播,效果非常好。” 石方雨笑盈盈说,部里的,甚至更上级的领导看过了以后,都非常满意,高度评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