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沈丛文和汪曾其的指导下,《舌尖上的中国》终于定稿,一共8篇散文,整本散文集的字数跟《朝花夕拾》差不多,13万字左右。 方言带上稿子,马不停蹄地来到《燕京文学》,没见着王朦、周雁茹,倒看到李悦、黄忠国、王洁等人,在编辑部里聊得热火朝天。 “这么热闹?” “岩子!” 众人看到方言,又惊又喜。 方言从包里取出稿纸,“我是来送稿的,王老师、周老师他们不在吗?” “他们在社里开会,一会儿才回来。” 黄忠国负责散文组,兴奋地搓搓手,“岩子,你这部散文集,赶紧先让我拜读一下。” 王洁说:“黄老师对你的散文可是期待很久了,一直挂在嘴边,根本就没有停过。” “小王这话就不诚实,你念叨的可不比我这个老同志少。”黄忠国用戏谑的口吻来揭短。 “黄老师!” 王洁两眼圆瞪。 “都有,都有,人人有份。” 方言笑着把稿子递了过去。 “让黄老师和小王先看,我们另外有事要找你帮忙。”李悦哈哈大笑。 方言一问,原来《燕京文学》准备也办一个文学奖,特意找他取取经,毕竟《十月》文学奖的主意是他出的,组织筹办颁奖大会,自己也出了大力,经验丰富,堪称老司机。 随即答应下来,“没问题,尽管问。” 李悦、季秀英等人显然是有备而来,拿出了本子,上面记录着关于文学奖的各种问题。 方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聊着聊着,聊完正事,渐渐地闲聊起来。 临近春节,气氛一片欢乐祥和。 半晌,开完会的王朦、周雁茹走了进来。 “在聊什么呢?” “王老师,周老师。” 方言打了声招呼,道明了来意。 王朦把目光投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黄忠国,“黄老师,你觉得岩子这些散文怎么样?” “一个字,绝!” 黄忠国拍桌道:“从食材到烹饪,再到品尝美味,靠着文字,就让美食跃然纸上,而且从吃上引出的这些思考和感悟,更是绝了!” “我看看,我看看。” 众人倍感兴趣,一拥而上。 跟不同,《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每一篇散文都是独立成篇,上一篇和下一篇,没有明显的勾连,可能最大的共通点就是“吃”。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王洁道:“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不同地域的华夏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季秀英越念越大声,“有个作家这样描述华夏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