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方言勾着他的肩膀,“我知道韩哥是怕我买了房,兜儿比脸干净,不过你不用担心。” 接着拍了下口袋,“这钱你自个留着,南下杭城的时候,多多地进一些布料丝线。” “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韩跃民话锋一转,“不过要庆祝的话,东城有的是地方,干嘛大老远跑这里来呢?” “我这不光是庆祝,也是找创作的灵感。” “创作灵感?” “没错,接下来我要写跟吃有关的散文,不好好地吃上一顿,又怎么写得出来呢?” 方言和韩跃民勾肩搭背,走入大堂。 毕竟,实践要与理论相结合。 关于华夏美食的纪录片非常多,《舌尖上的华夏》就不用说,经典中的经典。 既有纪录全国各地特色烧烤的《人生一串》,也有纪录一座城市一城美食的《一城一味》,还有《源味中国》、《风味人间》,等等。 而自己上辈子看过的第一部华夏美食纪录片,是由文化bu牵头组织,和日本合作拍摄的《中国之食文化》,囊括了燕京、江南、粤东、川渝四个地区,在日本一经播出,引发不小的轰动。 据说“不发光的料理就不是好料理”的《中华小当家》,也是从这部纪录片得到灵感。 沈丛文布下的作业,方言打算把《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国之食文化》相结合,以第一人称,写一个华夏吃文化的“孤独的美食家”。 题目,还是叫《舌尖上的中国》。 大国美食,必须大气! “滋滋滋。” 羊肉躺在烤炉,呲拉一声,油花四溅。 这会儿烧的是松枝,肉香里混合一股淡淡的清香,等到肉熟,就着糖蒜、黄瓜条,特别是寒秋冷冬,吃得大汗淋漓,浑身通泰。 那叫一个地道! 方言一手拿长竿竹筷,把切成薄片的牛肉,蘸饱调料,放在火炙子上翻烤。 就在此时,隔壁桌的大哥喊着: “服务员,我这调料怎么没放卤虾油啊?” “放啦,是你的口味太重。” 服务员没好气地白了眼,把手上的糖蒜端到方言这桌,隔壁桌的男人见状,眼前一亮。 “哥们,就冲您要糖蒜,您是个懂吃的。” “您不也一样嘛。” 方言指了指他桌上的糖蒜,“来烤肉宛吃烤肉,不就是为了吃这一口糖蒜。” “可不是,没有卤虾油是小,没有糖蒜那才是大事。”隔壁桌的男人就着烤肉,吃着糖蒜。 “咱们都是为这点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方言轻轻拍了下桌。 “冲您这个话,咱俩必须走一个。” 隔壁桌的男人立刻举杯,脸色认真。 “干杯。” 方言拿起北冰洋,跟他一碰。 映入眼帘的面孔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