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第(1/3)页

    十二月初五。

    寒风呼啸,乌云遮掩住天日,压的邺城近十万百姓喘不过气来。

    “都给我麻利点!”

    长约七里的北城墙之上,被征召而来的丁壮正在修缮、加固城墙,往来走动的晋军军吏时不时就抡起手上的鞭子,往动作迟缓之人身上狠抽。

    城外贼兵给晋军军吏造成的恐惧转化成了抽民夫时的力气,他们在城外打不过有贼将李昊坐镇的贼兵,只能把气发泄在这些百姓身上。

    几万贼兵已经抵近到邺城以北五里处,探出垛口就能看清城外两三百步远的贼兵斥候,北城门已经紧闭数日,其余三座城门还开着,邺城晋军正在不顾一切将城外百姓、存粮、煤炭柴火往城内囤积。

    城内晋军如临大敌,小民百姓却没多少心思拼命御贼,他们不是士族,落到义军手里不用遭罪,甚至日子还能变得好不少。

    “左长史到~”

    忽有一队全身重铠的持戟甲士跑到这段城墙,而后走过来数位直裾袍服上套着身甲的大人物。

    城墙的修缮加固仍旧在进行,但在左长史卢志眼下,军吏们不再动辄殴打鞭抽民夫,只以呵斥为主。

    卢长史在任邺县县令之时就有爱民之美名,军吏们也不想被这位邺城留守处罚。

    命干活的民夫让开几个垛口后,卢志亲自探出身子,眺望远方的贼兵军营,但只能隐约看见一块轮廓。

    城外的贼兵斥候倒能瞧见不少。

    “贼兵来的如此迅速,王刺史凶多吉少啊。”卢志低声感慨。

    贼兵攻破巨鹿县是十五天之前传来的消息,巨鹿到邺城这两百六十里地贼兵得花七八天行军,算上绕道、攻城的天数,贼兵也就刚刚够来得及攻破一座城池。

    “邯郸城没有溃兵出逃,叔父那边尚在坚守,可派甲骑传令,命邯郸兵袭扰贼兵粮道。”

    王澄对形势相当乐观,兖州刺史王彦是他远房叔父,二人亲缘比较疏远,但同属成都王麾下,自当相互扶持。

    这话也有道理,按目前情况来看,是信都城被贼兵一举攻破,出逃晋兵、官吏都撤到邯郸城里了。

    “只恐邯郸城内的兖州兵畏战,况且贼兵声势浩大,王刺史能守住城池便为朝廷立了大功,不可奢望太多。”

    卢志没有把希望放在断贼兵粮道上,他和贼兵也打过不少交道,按卢长史对贼兵的了解,只怕这路贼兵南下之时一路抢了不少士族坞堡,根本不用从后方转运军粮。

    “叔父辖兵数千,若是白白据守一城,只恐错过时机,不如请左长史传令,命叔父率兵北上,直捣敌巢,或联合幽州之兵攻杀跟着贼兵闹事的贼民。”

    年少成名后,王澄最爱清谈天下大势,不管能否实行,先亮明自己的观点。

    如今城内将校畏贼之威,根本不敢提议出城一战,他便反其道而行,一贯主张派出出城剿贼。

    听到此言,卢志将身子收回来,叹了口气后劝道:“百姓何辜?兖州之兵也不是精锐,李贼勇武过人,兖州之兵也不敢出战北上征战,如此情势,还是固守待援。”

    几天前传来的消息,成都王率领的那部分邺城军已经渡过黄河,和齐王司马冏麾下的五万许昌军合兵一处,正准备进攻洛阳。

    若邺城能守住十天到一个月,稳定下来的朝廷必会派大军北上征讨贼兵,如今还不能将贼军兵临邺城的消息传给成都王,以防邺城之兵军心散乱而临阵不敌。

    只要成都王打赢洛阳中军、擒杀赵王司马伦,朝廷自会四处调兵北上平叛。

    “邺城城高池深,贼兵仅有两三万,围不住四面城墙,请卢长史给我派精骑一千,我带兵出城清剿贼兵斥候,稍壮声势。”

    王澄再次提议,他祖父王雄官至幽州刺史,他爹王乂官至平北将军,属于将门世家,王澄自个儿也勇武过人,自认为带兵杀贼轻轻松松。

    “不妥!李贼也擅长精骑追杀,若他带兵杀散我部精骑,尾随溃兵入城该当如何?”

    卢志摇摇头,否定了王澄的提议。

    左长史知道王澄和他哥王衍的底细,这两人出身大族,祖父父亲两代人连受重用,让这两人年少时就被同辈之人推为名士。

    这王澄偏巧不想让人以为他是靠着父辈荫庇才得到如此高的名望,于是每每做出荒诞之举,以此来博得关注。

    “这不妥,那也不妥,难道左长史就任凭贼兵围城?我尚有部曲二十,可出城与贼兵厮杀,若事败我必于城下自尽,绝不扰乱左长史城防之策。”

    王澄大大咧咧请战。

    加上被邺城兵收拢进来的百姓,如今城内之人早就超过了十万之数,他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出风头时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