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经过再三衡量, 申凯正最终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进行抗日。 而是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路线,决定先将国内对他威胁最大的红党彻底打压下去,再去解决日寇的侵略。 在他看来, 小小日寇虽然对九州的领土有觊觎之心, 但以日寇的体量,吞下东北就已经是极限。 否则蛇吞象的结果必会消化不良, 活活被撑死。 日寇野心虽大但实力不足,反而实力快速膨胀的红党对他的统治威胁才是最大。 此时的红党在国内不仅占据了好几个重要省份, 其他各省大大小小的根据地也建了二十多个,简直是遍地开花。 更让申凯正坐立不安的是, 据军统的统计调查, 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兵力总数已高达五十多万。 单单这个兵力人数就让他忌惮不已, 更别提红党还基本实现了武器自足。 想到红党很快就会将这五十多万军队全部武装起来,申凯正顿时连觉都睡不安稳。 所以必须要先消灭红党这个心腹大患。 既然红党要在东三省举起抗日大旗, 那就让他们先顶上去好了, 最好能让红党跟日寇打的两败俱伤。 至于日寇,先用东三省拖住日寇的步伐,等他彻底剿灭红党, 再集合全国之力来对付日寇, 到时候必定能轻轻松松将其击败。 当然, 申凯正为了给极度愤怒的国人一个交代,并未明说对日寇的侵略要暂时妥协退让, 而是将日寇侵略之事诉诸到国联,寄希望由列强出面调停。 然而申凯正此举完全是徒劳无功,是注定不会有结果的。 列强虽然也不满日寇出兵侵略东三省, 影响了他们的在华利益, 但让他们为了华国跟日寇对上, 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些列强对华国同样都抱有觊觎之心,且各怀鬼胎。 因为在东三省跟日寇正面对抗的是红党,如阿美利加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还在暗地里对日寇的行为提供了支持,妄图借助日寇牵制住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势力。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纵容了日寇的侵略野心。 眼见国联出面调停无望,国民政府面对日寇的侵略不仅没有派兵前往抵抗,反而在红党全力抗日之时,拖起了后腿,再次发动对红党的围剿战争,顿时又激起了广大国人的愤怒。 包括国民政府内部的不少高层,对申凯正的选择也都失望不已。 内心倾向抗日,且同情红党的那批党派人士还组织了救国会,无视申凯正的不满,开始筹集物资,召集人马自发前往东三省,协助红党进行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隔不久,红党党中央就发布了《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先响应红党号召的,则是来自祖国大西南的川军部队。 这支原历史上在历次大会战中都战绩卓著,始终给予日寇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铁血之师,如今还是个十分贫弱的积弱之师。 川军的统帅刘元勋是个十分嫉恶如仇的军人,向来不满外国势力在国内胡作非为。 刘元勋在今年上半年刚统一川省各方势力,并且改旗易帜,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授衔。 在日寇侵略爆发后,本以为申凯正会正面抗击外敌的刘元勋,还想着要不要主动请战。 哪知他请战的的电报还未发到国民政府,就接到了申凯正让他率兵剿灭川湘红党的指示,气的刘元勋直接撕了那份电报。 刘元勋从军至今已有二三十年,以往他打的都是内战,即便屡屡获胜,心里却并不怎么舒服。 如今终于统一了川军势力,也有了抗击外敌的机会,再让他无视列强的欺辱,跟国人自相残杀,恕他无法做到。 拒绝了申凯正命令的刘元勋于翌日电告全国,自己将带领三十万川军出川,前往东三省抗击日寇。 刘元勋通电全国宣布抗日的消息一出,国内各界顿时欢欣鼓舞,纷纷表示支持。 红党中央更是发来电报,表示愿意提供给川军抗日所需的军需物资,让他们武装好自身再前往东三省。 川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向来突出,这几年又年年碰上天灾人祸,为了活命,大多数川省人这才争相加入川军部队。 因此在国内,川军的穷困是众所皆知的。 如今刘元勋又公然反抗了申凯正的命令,国民政府的军费他们肯定是无法再拿到了,抱着团结一切可团结之力量打算的红党,自然要帮有抗日之心的川军兄弟一把。 这对原历史上日子过得同样艰难的难兄难弟,总算联手走到了一起。 川军宣布加入抗日,自是令独自奋战,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红党欣喜不已,却将申凯正气了个半死。 深恨刘元勋不服从军令的申凯正在暴怒过后,当即将刘元勋开除出党籍,并取消之前对他的任命。 只是刘元勋已经决心率军北上抗日,对这些都不在乎了。 带着三十万川军长途跋涉走了三天,才终于进入湘鄂根据地。 刘元勋原本以为在国民政府的多次围剿之下,红党日子过得肯定很糟糕,生活条件必定格外艰苦。 然而进入湘鄂革命老区后,他才发现这里的发展竟不比沿海省市落后多少。 根据地的工厂烟囱林立,公营商店内的各种物资供应也十分充足。 便是路上的行人,亦是各个朝气十足,昂扬向上,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于他们在川省看到的那些神情麻木的民众。 即便是见过世面的刘元勋,在红党高层的带领下看过根据地的工农业建设的真实情况后,都忍不住目瞪口呆,更别提他带来的那三十万穷苦川军了。 等土包子川军战士摸到刚从兵工厂运送过来的新枪,换上厚厚的棉衣军装,还吃到了十分可口的压缩军粮时,所有人都是恍惚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