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6章 说翻就翻-《冉魏霸业》


    第(2/3)页

    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

    司徒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深为忧虑,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无奈当时窦氏势力太大,父子兄弟并居高位,充满朝廷。

    除上面提到的之外,尚有窦宪的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职的,还有十余人。

    窦宪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

    永元四年(92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也互相勾结,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于是欲谋叛逆。

    和帝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但无法与外臣接触。素知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而有心机,不事豪党,于是便招来郑众,定计除灭叛党。

    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谋定后忍而未发。

    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

    窦宪进城之后,和帝亲临北宫,命将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

    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

    永元十年(98年),窦瑰也被梁棠所逼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至于在反击匈奴的作战中,卫青、霍去病与窦宪,谁的功绩更大一些。不必说,自然是卫霍二人的。

    除了对手实力、战绩、影响力之外,冉闵认为出兵的必要性和友军状况还是可以拿来对比一番的。

    自古讲究“师出有名”,也可以说是出兵的“正义性”。

    汉匈世仇,高祖有白登之围,吕后也曾遭匈奴致书之辱,两汉时期不断有匈奴寇边,烧杀掳掠。

    因此站在汉朝的立场从复仇的角度而言,任何时候出兵都是正义的,不能因为匈奴暂时没有骚扰,就认为出兵缺乏正义性。

    还是先看武帝时期,虽然汉朝与匈奴采取了“和亲”的策略,但匈奴多次背离盟约,寇境烧杀掳掠,尤其是有中行说这个大汉奸,日夜教导单于对汉强硬,袭扰边境。

    每次战争,汉朝都得像称臣纳贡一般,赔上大批财物。而且“和亲”本来就是一件很屈辱的事。

    武帝时期,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已蒸蒸日上,虽然会耗费国力,但采用军事手段代替“和亲”来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是非常有必要,而且自然而然的事情!

    再看窦宪,出兵的必要性就很有争议了。

    首先,北匈奴远离汉境,与汉朝中间又隔着南匈奴,实力也很弱小,因此寇边是不可能了,最多只能跟西域都护叫叫板。

    其次,东汉当时政局不稳,还有自然灾害,史载:“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积蓄,……,民间之急亦已甚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