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因此,虎牢关那边再有一万人守卫,其实意义不大,倒不如分兵五千去固守延津,以防万一比较好。 至于守将司马懿手头是真的没人可用了。 陈泰是最后一个有统兵能力的将领,司马懿不可能放走他,否则这个陈留保卫战,就得他这个当主帅的亲自冲在第一线了。 危险不说,也缺乏迎敌变化,这样就真的变成了据城死守,根本守不住的。 就在司马懿为此发愁的时候,陈泰举荐了一个人。 身在济阳统筹粮草后勤的蒋济。 蒋济早年也是有过领军经验的,不是那个只会出使江东耍嘴皮子的单纯谋士。 当初第一次合肥之战的时候,蒋济就是合肥守将,而且他仅用一封书信就吓退了孙权,可见这个人不仅有谋略,也相当的有胆略。 可司马懿还是有自己的疑虑。 首先,当初合肥之战时,孙权去进攻合肥,不过是装装样子,明白人都能看懂,当时东吴的进攻重点是在江陵。 所以,孙权退兵到底是被蒋济吓退的,还是借坡下驴,顺势而为,还未可知。 可如今驻守延津,可是要在关键时刻保住大军退路的,他蒋济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到。 其次,蒋济要是去了延津驻守的话,谁去济阳统筹兖州这近十万大军的后勤粮草补给?! 对于第一个问题,陈泰也没啥好说的,只能是告诉司马懿,现在手头能用的人就这么多蒋济不去,总不能让曹爽去吧?!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陈泰再次推荐了一个人才——高堂隆。 高堂隆这个人,军事水平就是一个渣渣,连曹爽都比他强.可要说处理政务,统筹规划粮草补给,这是高堂隆的强项。 事实上,当初如果来鄢陵支援的人不是高堂隆,而是蒋济,恐怕当时陈泰撤到鄢陵的时候,也不至于损失这么大。 但.这话不好多说,毕竟当初选择把蒋济留在济阳统筹粮草,让高堂隆领兵来援鄢陵的人,就是司马懿。 而司马懿司马懿多聪明的一个人,听完陈泰的推荐后,就知道当初自己用错了人。 可.算了,现在追究这个事儿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更何况错也确实在自己。 既然如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司马懿下令,让高堂隆尽快赶回济阳,接替蒋济的位置,然后让蒋济尽快赶赴延津,建立第二条防线。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