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迁民军屯-《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3)页

    可潼关就在黄河边上,虽然地势也很险要,但这个地势险要的有利方,从来是对关内中原腹地而言的。

    关中进攻潼关,首先要克服恶劣的地势环境,然后再去考虑如何攻克潼关,但从潼关出兵进攻长安,人家不过是放弃险要防守而已,要出兵,随时可以出。

    要不历史上哪里来的那么多傻缺皇帝,非要主将弃守潼关主动出战呢,还不是觉得优势在我,实在打不过咱们还可以回来继续坚守嘛。

    虽然多少是脑回路清奇了些,但纸上谈兵看来,并不是没有这样操作的余地。

    再加上从关内进攻关中,除了潼关出兵外,其实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效仿曹操当年平定关中的手段,从黄河蒲坂津渡河进入关中,直取左冯翊。

    因此,对于左冯翊来说,要防守关内的魏军,不仅要防备潼关方向,同时还必须防守黄河沿线.就靠现在左冯翊的这七万丁口,防守个毛线啊。

    百姓丁口不足,无人耕种土地,就无法在当地支撑起驻军所需的粮草供给,所有的粮草补给必须从长安调拨,这就等于是人为的拉长了后勤补给线,一旦曹军真的从黄河或者潼关出兵,都不需要派出太多的兵马,只需派出三千左右的游骑兵,专门负责骚扰左冯翊驻军的粮草补给线,这个左冯翊都守不下去。

    不管怎么看,左冯翊的防御方式,是无法照搬右扶风的重点防御的方式的,必须要重新考虑布防方式。

    而陈祗建议迁徙走左冯翊百姓和世家的另一个目的,也就在此——陈祗建议,在左冯翊实施军屯。

    军屯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满足对左冯翊布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让士卒们自给自足,就地耕种,囤积驻守所需的军粮。

    而且按照陈祗的估计,不管是大汉还是曹魏,这五年里两次大战,都是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即使以曹魏的体量,连续两次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也不是那么好受的,短期内,是不太可能主动从潼关或者蒲坂津方向发动对关中的攻略的。

    这时候迁徙百姓,安排军屯,正是最合适的时机。

    等到曹魏缓过劲来,想要进攻关中了,左冯翊的百姓应该早就迁徙完毕,甚至军屯也应该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了,到了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暂时不需要担心粮草补给的问题了。

    你不得不说,陈祗的这个建议,真的是一个一石多鸟的好建议。

    但,终究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陈祗才能确实出众,可到底从政时间太短,很多事情在考虑上,终究是稍微欠缺了一些.主意是好主意,但真要实施起来,麻烦其实也不少。

    别的不说,左冯翊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又是天下有名的成熟耕种区.哪儿来这么多的士兵去搞军屯啊。

    以右扶风为例,二十二万丁口再加上从左冯翊迁徙过去的七万丁口,总计近三十万人,大概能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

    而差不多大小的左冯翊,如果都要用来搞军屯的话,那么要安排多少士卒在这边劳作,才能让左冯翊的所有耕地不至于荒废?!

    大汉拢共才多少士卒啊,难道都要搁到左冯翊来搞军屯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