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公平-《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2/3)页

    马幼常为了准备这次考试,已经是好几天没有合眼了,好不容易才把这个框架搭起来,你这么一说,等于是把一场考试分成三场考试去做马幼常能跟你拼命的你知道不?!

    可庞统听完了三人的抱怨后,也是一脸鄙视的看着三人说你们笨,你们还偏偏自己不承认。

    我什么时候说要连考三场了?!

    我说的是,一场考试,但出三个题目,三个题目一起考,根据应试学子们的学识,事务,军略三方面综合考虑后取士。

    三个方面,只要有两个方面得到中上的评价,就可以授官。

    简单来说,就是看卷面综合分评估。

    这个方案一提出来,秦宓,黄权都是恍然大悟,而张溪.张溪默默不语。

    其实吧,张溪心里多少是有些不太同意的这种选官模式,主观性的东西太大了,不太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回头一想,除非出现非常量化的评判标准,否则在这个时代的任何考试,主观性始终是重要评判因素,是无法回避的。

    张溪能做的,就只能是尽可能的增加客观性的因素,比如.糊名誊抄制。

    但张溪的这个建议,却遭到了秦宓的反对。

    一方面,秦宓觉得这么做,是凭白增加工作量.考试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根本来不及再做一遍这样的糊名誊抄的事情。

    另一方面,一个临时举行的取士,根本没有必要弄的这么繁琐复杂.除非你想把他固定下来。

    如果说刚刚讨论开始内容,可以解释为甄选出合格的官员的必要性,毕竟关中地区官员缺口太大,不这么做的话,无法快速的恢复关中地区的生产。

    但糊名制度这种为了保障考试公平的制度,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并不存在下一次类似的取士考试。

    这方面,是秦宓一定要严防死守的。

    而秦宓一反对,庞统和黄权也明白了道理,虽然他们觉得张溪的想法未必是错的,但身上自带的世家属性,让他们也对秦宓的说法,保持了默认的态度。

    张溪顿时有些急了如果没有糊名制的话,那寒门子弟凭什么去跟世家子弟们竞争。

    这段时间,就是张溪这里,都接到了不少人的请托和招呼,张溪就不相信,秦宓,庞统,黄权那边,会没有人托人情。

    把考生的录取希望全部寄托在审卷官的个人操守上.张溪真不敢这么想,哪怕他怀疑的对象是庞统,黄权,秦宓这样的名士。

    张溪也是硬生生的给秦宓怼了回去,摆明的告诉秦宓,糊名制不管用几次,哪怕只用这一次,也能保证这一次考试取士的公平性。

    言下之意,老子就是信不过你们这帮世家出身的玩意儿。

    这下把秦宓给气的不轻。

    这年头的世家,多少还要点脸,没到南北朝后期那样没皮没脸的程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