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争先恐后拍电影-《张秋生》


    第(2/3)页

    张秋生又指着远处正与姐姐在一起的欧阳谷氏对众导演说:“那个婆婆叫欧阳谷氏。她的家族在抗战中有二百多青壮年战死沙场。虽然不是在抗元战争中,但精神是一样的。我一点没骗你们,她老人家的侄子你们都应当认识。她这次也自愿来参演。老师们,不信,可以去试试她的武功。”

    一提欧阳两字,导演中就有人想起来了。这样的抗战英雄,令人肃然起敬,没人敢去试欧阳谷氏的武功。

    按照剧本。电影的前半部是蒙元大军一路烧杀抢掠,南宋朝廷不断向南撤。在蒙元军队南下过程中,各地的民众与义军拼死抵抗。偷袭战,麻雀战,不断地骚扰着元军。

    本剧体现了张秋生的一贯风格。没有废话,没有没完没了的开会,没有自己人内部的勾心斗角。更没有将编导自己内心的阴暗心理强加到敌人身上,而刻意营造蒙元首脑阴险狡诈。

    本剧中蒙元军队没有主角,他们只是一个背景。只是一个强大到极点的对立面,以此来展现抗元民众与义军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

    这部《血色八合湖》带有深厚的历史记录片风格,血淋淋的史实与沉重的民族苦难等到充分的再现。各地民众与蒙元军队在麒林的八合湖打过一战,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大背景真实。在当时,中原各地的民众反抗侵略到底打了多少战历史没记录。因为历史书是胜利者写的,元朝统治者不可能写这些。但历史不仅仅存在书本上,它是活生生地用鲜血写就,不管记录不记录它都在那儿。所以张秋生将这部戏当真实的故事来拍,为此他甚至放弃了最拿手的修真内容。

    都是群众演员,让导演们忠实地去拍摄。这就是张秋生意图,这样拍出来的戏真实感才强烈。

    导演们一上手就发现张秋生说得对,这些演员素质非常高,并且个个武艺高强。高强到什么程度?他们随随便便的动作都比刻意编排的好。尼玛,张秋生从哪儿找的这样好的群众演员队伍?

    吴烟、李秀英与孙妙因带着一帮小妖孽们组成后勤指挥部。后勤指挥部分制片、物资、茶水、伙食等小组。每个导演后面都跟了一班人,要演员给找演员,要道具马上送来,要吃盒饭立即捧来,要喝水茶给你泡好。各导演被侍候的舒舒服服,工作进度非常快。十几天就将前期要拍的戏全拍完,就剩下最后几个大戏了,这个由张秋生亲自拍,毕竟他才是这部戏的真正导演。

    雷鸣带着刘萍赶来的时候,张秋生正在指挥排练。这是最后一场戏,敌我双方正面决战。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步-兵对骑-兵。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骑-兵对步-兵的冲击就等于是大屠杀。另外蒙元军队还有原始的火炮,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极度可怕的大杀器。

    正中是一个高高的木台,战时这儿就是指挥部。指挥台两边各有二十个离地约一米五十的鼓架,每一个鼓架上都竖着一面直径二米的战鼓。

    按照古代战争的惯例,击鼓冲锋,鸣金收兵。这儿只有鼓没有锣,意思是这场战斗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每面鼓旁边都有五个小伙子。一人击鼓,击鼓之人阵亡或受伤,立即再上一人。

    张秋生一声令下,牛角号吹响,四十面战鼓同时击将起来。隆隆地战鼓声中夹着低沉的牛角号,肃杀之气立即笼罩着全场。对面场地上火炮响起,浓浓的硝烟弥漫开来。将近二十万人大声呼叫,喊杀声如同山呼海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