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集宁战役(四)-《重铸山河》


    第(2/3)页

    朱德特将此电分发全体将士,“请将不如激将”。

    大同集宁战役历时一个半月,晋察冀、晋绥军区部队密切协同,并肩作战,歼灭敌1个师大部、3个师各一部等,共1.2万余人,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战役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期目的,尤其是未能歼灭傅作义部主力于集宁城下,使张家口乃至整个解放区面临更为不利的局势。

    聂荣臻主动承担了责任,认为自己“有考虑不当之处”,同时认为前线指挥存在失误: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发起大同战役,有考虑不当之处。因为大同敌人的兵力虽不雄厚,而城防设施是颇为坚固的。当时,我军既没有重武器配备,又缺乏攻坚战经验,哪里有把握攻下大同?在当时装备很差的条件下,只能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在攻城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打援上,集中优势兵力,争取在运动中歼灭前来救援大同的敌人,那后果就会大不相同了。……再加上后来集宁方面战场指挥的错误,就导致了这次战役的失利。

    作为战役的具体组织者,张宗逊也作了反思,认为包括自己在内都存在“战术上轻敌”:

    战役没有打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不少部队刚由游击队编成,战斗力不强,打运动战尚不成熟,就打大规模的攻坚战,是很勉强的。

    其二,这次战役具有初战性质,不慎初战,一开始就张大口去打有坚强设防的大同,未能发挥我军打运动战、打小据点的长处。

    其三,当时有夺取敌占城镇的风气,卓资山、集宁反成了我们的包袱,若不守卓资山和集宁,把晋绥的一万部队集中起来,配合晋察冀部队打运动战,会主动得多。按我军所长,坚守卓资山、集宁都是失策的。

    其四,我军装备好,重装备如坦克没有油料,导致没有发挥作用,大同矿区虽有大量**,没有利用来炸敌人的碉堡,以弥补我炮火不足的经验。……结果连敌人外围的防御工事也扫不动,以致作战时间拖延了一个月,使敌人有充分时间准备增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