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从京城南下前往西南方向的路途上,两个小家伙好像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兴奋劲,变的有些沉默起来。 似乎依旧无法从之前的事情当中解脱出来。 瞧着他们的模样,其实朱瞻基自己心里头也是感叹自己这样做是否是正确的。 毕竟,如今年纪还小的他们,便被他朱瞻基给强行的代入到了复仇逃亡的戏份当中。 这无疑让他们的童年记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但这样的想法也只是一闪而逝。 因为朱瞻基很清楚,就算没有这次的事情,也会有下次的事情。 与其让真的仇恨来磨砺他们,不如让虚假的仇恨来磨砺,最起码能保证他们的小命。 这一路上,瞧着时常郁郁寡欢的两个孩子,胡善祥自然是非常心疼的。 虽然最终也并没有对朱瞻基说什么,但从她看朱瞻基的眼神上就能瞧出她的心思。 不过孩子到底是孩子,伴随着他们赶路的时间越来越长,过往的那些事情对这两个孩子的影响也正在不断的减弱。 一直当他们抵达安南后,瞧着这里区别于北方的一切,这两个孩子立马便被这巨大的变化所吸引而忘记了一些事情。 瞧着他们的变化,朱瞻基自然是乐于见得的。 在抵达安南后,朱瞻基也没有第一时间便如何,而是给了他们很多的时间来过度和消化这种变化。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磨砺是磨砺,但绝不是无休息的折磨。 在这安南之地的一座城邦中寻找了一间农院后,朱瞻基便带着一家人住在了这里。 相比于北方靠近京城处,这里的一切不管是文化和风格都非常的怪异。 不过还好大的是,如今的安南处于大明朝廷的势力范围。 是如今大明朝下实实在在的疆土。 当初在朱瞻基掌握朝廷大权时,便已经开始了对这安南地区的文化洗礼。 当然了,所谓的文化洗礼,说白了就是文化入侵。 收复一片土地最基本最首要的事情是攻陷。 而在攻陷之后,使其纳入到自家版图的最好办法就是文化入侵。 无论在经济金融还是军事上对方有多依赖你,但只要文化天差地别,那这个地区一辈子都不可能认同和归属你。 就算在你疆域中停留多久,都无济于事。 这一点,反观历史是可以印证的。 宋时疆域几何,北方大片疆土沦丧数百年,可最终就是靠着文化的认同感,最终才会渐渐的走在一起。 相反,华夏历史上多次将漠北之地打下,可却一直未能将其牢固的纳入到华夏当中,正是因为草原人有草原人的文化,加上草原人独特的生活特性,所以中原文化并不能对其产生很深层次的影响。 当这片土地上所有人脑子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都跟伱一样时,产生归属感是早晚的事情。 西方之所以沆瀣一气,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文化都是海盗思维。 就好像华夏的一句古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相比于容貌上的特征,脑子里的文化和思维才是真正影响这一切的根源。 后世也得到了印证,盛极一时的蒙古黄金一族,DNA中竟然有大部分跟汉朝刘姓的DNA高度相似。 说白了,在汉时通过联姻之类的各种事情,很多蒙古族人其本质都是汉人。 说起来都是同根生,可偏偏争斗了几千年。 所以就可以间接的得到结论,以文化将天下容纳到自身,才是真正的王道。 单就这一点,历史上的唐朝肯定是比明朝做的要好。 吸纳外邦文化,然后融合到自身文化,最终用得出来的文化精髓,再反过来吸纳周围。 这一点从很多后世亚洲外邦中存在很浓郁唐时文化遗留就能看得出来。 所以,朱瞻基在当初登基之后,便开始用这种方式,在安南、漠北、奴儿干都司等地展开实施。 宗教、教育、饮食、信息、文化、语言等等 这些都是朱瞻基可以利用的办法。 比如兴修佛寺,大兴道教等等。 就算原本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也要强行让我们变的一样。 直白点说,到最后你会发现,卧槽,感情咱们都一个德性啊,那还打个屁。 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与中原,与华夏文明融合到一处。 所以在建设方面,安南地区动工的事项甚至要比中原地区都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