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先生是要心学成为儒家的教外别传啊。” 王阳明笑了笑,没有说话。 朱厚熜也笑了。 佛教入东土,禅宗以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而一家独大。 禅宗基本就等同于佛教了。 而这人的人人皆可成圣,未尝不是一众儒家子弟心心念念之事。 他看了一眼表情沉重而眼神空洞的皇兄。 得让皇兄知道,此事大有可为! …… {曾国藩于国家和民族而言,也只是延缓了清廷的寿命,而不是让国家或民族有焕然一新的气象。} {从清末到今天,曾国藩的偌大名气是因为他的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天下督抚半出湘军造成的。} {是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 {所谓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这些人有银子、有权力、有号召力,为了回报恩师,历经后世几代,才把曾国藩夸成一朵花似的。} {可谓一时人杰,但绝称不上“圣人”级别。} …… 大唐。 “圣人……” 李世民捻着胡须,笑着道: “自大唐之后,这些定功明绩的字号是越发不值钱了。” 众臣笑呵呵的点着头,心里怎么想的确实不说。 自大唐之后……自大唐开始吧。 “圣人必须根据当时的天下大势而制定一套完整、先进的思想体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学术上的更新。” 魏征对半个圣人的称呼嗤之以鼻。 “不但学术上,在实际上还要有验证可行的举动,证明理论体系的正确性。” “也许这曾国藩的处世技法比寻常人强出不少。” “但放在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智慧池里头……可有何创新?” “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说法,可比他更像圣人。” 众臣闻言点了点头。 虽然天幕没细说,但在座各位哪个不是杂学旁博? 不但经学精通,擅长诗词。 更是天文地理、农业医学,无一不精! 这不都是一点就通吗? 李世民捻须沉思。 ‘王阳明?’ ‘他说过什么吗?’ ‘朕怎么没印象?’ ‘他不是平叛的吗?’ …… 大清·光绪时期 “半个圣人……” 慈禧微微一瞥,睨着光绪,声音拉得老长。 “皇帝,你不是想改革吗。” 光绪额头上一下子就沁出汗来,但不等他说些什么。 慈禧又道: “那不如让他成开宗立派之祖好了。” 光绪立马就懵了。 “开宗……立派?” 慈禧笑着点头。 …… 【制度建设:洋务运动。】 …… 天幕上。 小皇帝坐在宽大的龙椅上。 身后一道垂帘。 帘后有两道身影隐约并排而坐。 小皇帝的身前,亲王拱手。 而亲王身后,群臣分列左右。 泾渭分明。 ……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为镇压起义被迫起用大批汉族官员,使一大批汉人官僚相继兴起。】 【太平天国起义前,督、抚多由满族官员担任。】 【太平天国起义后,汉族官员势力急剧膨胀,担任总督和巡抚者逐渐增多,其所占的比例,到太平天国被镇压时已大大超过满族官员。】 【地方政权,已基本操在汉人官员之手。】 【随着汉族官员势力的增长,清廷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表现为清朝中央集权的衰落和满汉统治者平分政权的新态势,汉族官员与清朝的分离趋向逐渐扩大,使一些汉族官员意识到清朝的统治已进入穷途末路。】 【另一方面更直接的表现,则是出现了洋务派。】 【当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是否该向洋人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哪些等问题摆在清廷面前。】 【朝中大臣就此展开大辩论,根据态度不同可以将大臣们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 …… 季汉。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合,合久分。” 第(2/3)页